经络敏感现象
即经络感传现象。见该条。
即经络感传现象。见该条。
见《中药材手册》。为九节菖蒲之简称,详该条。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泄泻论》。指受寒饮冷,寒积中焦所致的晨泄。其症每至五更则腹部绵绵作痛,继而作泄,粪色淡白,脉多迟。治宜温中散寒,用理中汤、通白四逆汤。寒实有积滞者,用煮黄丸下之。参见积寒泄泻条。
妇科著作。清·陈治撰。5卷。17世纪末刊行。本书为《证治大还》之一种。前4卷论妇女经、带、胎、产诸病证治;后1卷附辑李士材《女科纂》,论述女科各病的简要治法,并附录杨子建的《十产论》。
病名。《喉科指掌》卷三:“此症寒伏肺家,不肿不红,又无烂点,惟觉干痛,但食米粥,不能吃饭。”治宜温散寒邪。可选用九味羌活汤加减。
古刺法名。九刺之一。《灵枢·官针》:“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是指治疗痹症时,将针烧红,迅入速出的针刺方法。意与劫刺同,参见该条。
见舒氏伤寒集注条。
病证名。为小儿消渴之一。即消中。宋·黎民寿《简易方》:“若热蓄于中,脾虚受之,伏阳蒸内,消谷善饥,食欲倍常,不生肌肉,好饮冷水,小便频数,色白如泔,味甜如蜜,名曰消中,又曰脾消,属于中焦,病在水谷之海
见《广州植物志》。为白兰花之简称,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即黄鳅痈。见该条。
指热性病误用烧针、熏、熨、灸等火法导致疾病坏变。《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