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出《妇人良方大全》卷二十。因素有宿寒,产后太虚,寒搏于血,血凝不行,上冲心之络脉所致。症见心胸闷痛,甚至胸痛彻背。治宜散寒以温通。方用大岩蜜汤。参见产后心痛条。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七。因皮肤沾染蛇虫秽毒所致。多发于胸胁、脐腹。其形如蛇缠身,皮肤灼痛;轻则腐浅,重则深烂。治宜解毒止痛。祛腐生肌。外涂蜈蚣油,或雄黄末适量,酒调搽之。属于带状疱疹兼有溃破感染的情
经穴名,代号:ST13。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胸部,锁骨下缘,距胸正中线4寸处。布有锁骨上神经及胸前神经的分支;并有胸肩峰动、静脉分支通过,上方为锁骨下静脉。主治咳嗽,气喘,胸胁胀满,吐
出《御药院方》。为洋金花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属阴肿证候。陆成一《女界须知》:“肝脉络于阴器,肝旺生风,复由外风引动,则阴户发肿,可用桑叶、菊花、荆芥、防风煎汤熏洗。”
见《山东中草药手册》。为石花之别名,详该条。
见《本草原始》。为松香之别名,详该条。
方书名。宋·朱佐撰。15卷。刊于1266年。作者收集宋代医家常用的方剂和单方,按病分类汇编而成。其中包括诸风、伤寒、诸气、脾胃、痰饮、积聚、黄疸、虚损、头痛、妇人、小儿、痈疽、补损、中毒及拾遗等15门
辟,有反克之义。《素问·阴阳别论》:“肾之脾,谓之辟阴。”张景岳注:“土本制水,而水反侮脾,水无所畏,是为辟阴。”
出清·唐桐园《大生要旨》。指妊娠期应注意的六个方面:一除恼怒,二禁房劳,三戒生冷,四慎寒温,五服药饵,六宜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