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蛊注痢

蛊注痢

病名。①指痢疾蛊注,下脓血瘀浊杂物者。又称蛊疰痢蛊注毒痢虫疰痢蛊痢。《诸病源候论·蛊注痢候》:“虫注积候,此由岁时寒暑不调,则有湿毒之气伤人,……毒气侵蚀于藏府,如病蛊注之家,痢血杂脓,瘀黑有片如杂肝,与血杂下是也。”治宜地榆汤桔梗散猬皮丸等(方见《圣济总录·泄痢门》)。参见蛊痢条。②指服食石药,而致毒发热发生痢者。《医学入门》卷五:“蛊疰痢,黑如鸡肝,发渴,五内切痛,乃服五石汤丸,逼损真阴,其血自百脉经络而来,茜根丸救之。”也可选用羚羊丸、乌梅丸理中汤等方。参见痢疾条。

猜你喜欢

  • 阴阳圈

    病证名。指目睛生翳两相对映者。出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①一眼黑睛上生二翳,一中虚,一中实,两翳连环,故名。详阴阳翳条。②两目各留一翳,左右对照,谓之阴阳圈。上述两种皆属宿翳,参见该条。

  • 张济川

    【介绍】:见张汝霖条。

  • 龟尾漏

    病名。《外科十三方考》下编:“此症生于龟尾穴下,下身一段及背脊骨上皆红肿作痛,潮热身重……漏孔出脓极多。”治法:先用化肉膏外贴,至肉黑时以针拨开,则脓随针出,排脓后于孔内插药三次,促其脓干,内服中九丸

  • 恚(huì 会)膈

    五膈之一。见《肘后备急方》卷四。《诸病源候论·五鬲气候》:“恚膈之为病,心下苦实满,噫辄酢心,食不消,心下积结牢在胃中,大小便不利。”参见五膈条。

  • 经候不调

    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即月经不调。详该条。

  • 医宗撮精

    见医宗撮精、折肱漫录合刊条。

  • 两焦

    指中焦上焦。《灵枢·五味论》:“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

  • 地蒲壳

    见《苏州本产药材》。即蒲种壳,详该条。

  • 医学三字经

    书名。4卷。清·陈念祖撰于1840年。全书以三言歌诀写成,附以注释。卷1~2医学源流及内科、妇科、儿科常见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卷3~4记述临床常用诸方,分析其疗效、方剂配伍;此外,并附录脏腑说及四诊

  • 白瓜皮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即冬瓜皮,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