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阴
详补阴条。
详补阴条。
见《闽东本草》。为山矾根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指因情志刺激过度所致的泄泻。《医学入门·杂病》:“七情泻腹常虚痞,欲去不去,去不通泰。”《景岳全书·泄泻》:“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
埋植疗法之一。见该条。
【介绍】:明代文人。字仪用。浙江嘉兴人。编有《药镜》4卷。
【介绍】:见王暐条。
病证名。①水气流溢于皮肤而致的水肿。《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小儿肿满,由将养不调,肾脾二脏俱虚也。肾主水,其气下通于阴;脾主土候肌肉而克水,肾气不能传其水液,脾虚不能克制于水,故水气流溢于肌肤,故令
出《颅囟经》。即历瘠疳疟。详该条。
《疡医大全》卷八方。雄黄、朱砂各二钱,牛黄、麝香各二分。为细末,猪胆汁调敷患处。治痈疽发背,无名肿毒,赤紫丹瘤,缠喉风初起。
《杂病源流犀烛》卷廿二:“俗云眼大头为内眦。”详内眦条。
【介绍】:汉代医生。讲求服食导引之术,兼通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