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附骨痈

附骨痈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二:“附骨痈,亦由体盛热而当风取凉,风冷入于肌肉,与热气相搏,伏结近骨成痈。其状无头,但肿痛而阔,其皮薄泽,谓之附骨痈也。”由邪气深入,结于骨而发。初起病势急骤,全身不适、倦怠,继而寒战、高热、汗出而热不减,食少、苔黄腻、质红,脉滑数,甚则恶心呕吐,患处疼痛如锥,色红、肿胀、焮热、拒按,活动受限等。类似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治法:初期脓未成者,以消为主,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方选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或五味消毒饮等,局部外贴金黄散,或双柏散;若脓已成而未溃,应以托为主,宜托里透脓,方选托里消毒饮加减,局部切开排脓,或采用其他方法施治。

猜你喜欢

  • 刘文甫

    【介绍】:见刘奎条。

  • 痘疮发热

    病证名。出明·万全《家传痘疹心法》。痘疮须发热鼓其毒气,才能外透。凡痘疹初起发热,时起时退,或发热不盛者,乃热浅则毒轻,其痘必稀;若发热太盛,烦躁,昏睡,其痘必重。一般痘疮发热,有外感的症状。治宜发表

  • 路头花

    见《南宁市药物志》。为露兜竻花之别名,详该条。

  • 火焰疔

    病名。出《外科正宗》卷二。多生于唇、口及手掌指节间,初生一点红黄小皰,痒痛间作,左右肢体麻木,重则寒热交作,头晕眼花,心烦发躁,言语昏愦,此属心经毒火而成。治同疔疮。

  • 内伤遗尿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卷一。指脏腑内伤所致的小便失禁。脾肾不足者居多。主要症候为小便时时自遗,神志清醒,语言轻微,饮食减少,大便溏泄,脉濡软或浮大。治宜补益脾肾,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八味肾气丸。又有肝阴

  • 蒙药正典

    即《蒙医本草图鉴》,详见该条。

  • 怫(fú 弗)

    怫,通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怫之兆也。”

  • 郁嗽

    病名。一名火嗽。指水亏而邪火犯肺的咳嗽。《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病源流》:“郁嗽,即火嗽也。其脉数,必兼面赤,或肺胀喘急,睡不安,痰少,甚者干咳而无痰。乃肾水枯涸,邪火独炎所致。宜清化丸、清金降火汤。

  • 幼儿

    从一周岁到三周岁为幼儿。这一时期机体对外界逐渐适应,机体生长发育较乳儿为慢,各种生理机能日益成长,接触外界比较广泛,生活更加多样化,语言及体质发育迅速;有助于对周围环境的熟悉,促进思维活动的发展。若哺

  • 严防御

    【生卒】:十二世纪【介绍】:南宋医生。临安府(今浙江杭州)人。善治痢,在杭州一药铺坐堂。曾因治愈宋高宗的“冷痢”而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