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外科问答》。多因饮食生冷、痰凝气阻而致。症为背、脊、手臂等处生瘤如豆,渐大如桃,无痛无痒,内有腐渣样物。即粉瘤。宜手术摘出为主。
见《广东中草药》。为山藿香之别名,详该条。
用承气汤一类的泻下剂,迅速通便泄热,清除燥结,以保存津液,防止痉厥变证的方法。有釜底抽薪之意。临床上适用于急性热病,症见壮热、烦渴、大便秘结,舌苔黄燥,或干黑起刺,脉沉实有力等实热证。参见阳明三急下、
【介绍】:南北朝时期北魏医生。鄠(今陕西户县)人,做过太医令。
指耳廓边缘部分。见《针灸大成》卷十。参见耳条。
书名。4卷。清·罗美撰。刊于1675年。本书是作者综合《内经》中的一些主要内容所写的论文集。共分天道、人道、脉法、针刺、病能、述病六部分,每部又有若干篇。作者根据《内经》原文参考各家注释予以阐述。现有
【介绍】:唐代本草家。善于辨别中草药,撰有《加诠杂注本草》。
运气术语。指逢甲己为土运。《素问·天元纪大论》:“甲己之岁,土运统之。”
见《云南中草药》。为狗筋蔓之别名,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为苦参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