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鬼疟

鬼疟

病名。疟疾之一。①《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二:“鬼疟者,由邪气所为也。其发作无时节,或一日三两度寒热,或两日一度发动,心神恍惚,喜怒无恒,寒则颤掉不休,热则燥渴不止,或差而复作,或减而更增,经久不痊,连绵岁月,令羸瘦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六:“病者寒热日作,梦寐不祥,多生恐惧,名曰鬼疟。”《医宗金鉴》卷四十二:“鬼疟亦多在夜发,由尸气注之,比三阴疟疾则夜多恶梦,时生恐怖。”治用麝香丸苏合香丸等。②即夜疟。见《张氏医通·疟》。详见该条。参见疟疾条。

猜你喜欢

  • 轮蓟

    见《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为苦芺之别名,详该条。

  • 涌波翳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杂病》。指黑睛生翳之自下向上发展,势如涌波者。参见花翳白陷及凝脂翳等条。

  • 痘疹百问秘本

    书名。不分卷。清·吴学损刊于1676年。本书将痘疹诊治中一些经常遇到的问题综括为175问,并逐一作了解答。

  • 外廉

    指外侧缘。《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

  • 大指次指

    即手第二指。又称次大指。《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

  • 水晶苔

    舌苔色白,干硬粗糙如砂皮状,称水晶苔,又名白砂苔。系由于素体津亏,复因温疫热毒炽盛,胃津严重受损所致。《温疫论》下卷:“舌上白苔,干硬如砂皮,一名水晶苔,乃自白苔之时,津液干燥,邪虽入胃,不能变黄,宜

  • 伤科补要

    书名。4卷。清·钱秀昌撰。刊于1818年。本书系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基础上参以作者的临床经验编成。卷1为人体要穴、正骨器械、骨度及脉诀;卷2为治伤三十六则,治疗金疮的理论与身体各部伤科疾病;卷

  • 少阳之阳

    出《素问·皮部论》。少阳经之阳络。名枢持,详该条。

  • 风热牙疳

    病名。多因阳明蕴热与风热之邪相搏,邪热上冲,客于牙龈所致。初起症见齿龈红肿疼痛,发热或寒热交作,继之齿龈糜烂,常易出血,或便秘恶心呕吐。治宜疏风清热、泻火解毒。可选用黄连解毒汤、清胃散、玉女煎等加疏风

  • 下关

    ①经穴名。代号ST7。出《灵枢·本输》。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少阳之会。位于面部,下颌骨髁状突之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处。闭口取穴。布有面神经颧支及耳颞神经分支。并有面横动、静脉通过,最深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