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小血藤

小血藤

《中药大辞典》:小血藤

药材名称小血藤

拼音Xiǎo Xuè Ténɡ

别名钻骨风、八仙草(《分类草药性》),血糊藤(《经济植物手册)),钻石风(《重庆草药》),天青地红(《陕西中草药》),五香血藤、滑藤、爬岩香、满山香、香血藤(《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出处《草本便方》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铁箍散根、茎藤、叶。10~11月采收,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木质藤本,高达2米,单叶互生,革质,长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长3~10厘米,宽1~2厘米,基部圆形至阔楔形,先端长而渐尖,边缘有稀锯齿,上面淡绿色,下面紫红色,中脉平滑,下面凸起,侧脉不明显;叶柄长约8毫米。花小,腋生,带黄色;花梗短,长5~10毫米;萼片和花瓣常无区别,共7~12枚;雄蕊5~15,合生为球形,花丝基部稍结合;心皮多数。浆果,猩红色,集合成下垂的穗状聚合果,花期7~9月。

生境分部生长于山坡上或山沟中。分布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地。

性味辛,温。

①《草木便方》:"热。"

②《重庆草药》:"辛,温,无毒。"

③《陕西中草药》:"味甘酸,性温。"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活血,散瘀。治跌打损伤,风湿麻木;筋骨疼痛,痨伤吐血,经闭,腹胀,痈肿。

①《草木便方》:"生心血,散瘀活血,透关节。治跌打损伤血胀,四肢筋骨风毒。"

②《分类草药性》:"治风湿麻木,筋骨疼痛。涂鱼口肿毒。"

③《重庆草药》:"行气,活血。治跌打损伤,劳伤吐血,经闭。"

④《陕西中草药》:"活血调经,散瘀消肿,理气止痛。治月经不调,白带,劳伤,跌打损伤,疮疖疝气,肺脓疡。"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浸酒。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注意《陕西中草药》:"根、茎:反甘草。"

复方①治风湿筋骨疼痛,跌打损伤:五香血藤根,泡酒内服。

②气滞腹胀:五香血薛,水煎点酒服。

③治骨折:五香血藤根、叶,捣烂外敷。

④治疮疖、乳痈红肿及刀伤出血:五香血藤叶,捣烂敷。(选方出《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小血藤

药材名称小血藤

拼音Xiǎo Xuè Ténɡ

别名钻骨风、八仙草钻石风、五香血藤、滑藤、爬岩香、满山香、香血藤天青地红、血糊藤、钻岩尖、香巴戟、土巴戟、川巴戟、秤蛇根、老蛇斑、野五味子

出处出自《草木便方》《重庆草药》:小血藤,性味、效用、用法同大血藤,香气较大血藤浓,效用更好,但生长较少。中医处方中常将大、小血藤并列,并用等分,没有小血藤时,即以大血藤多用一份以代替。

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味子科植物铁箍散的茎藤或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chisandra propinqua (Wall.) Baill.Var.Sinensis Oliv.

采收和储藏:10~11月采收,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落叶或半落叶木质藤本,长2-3m。根圆柱形,木质而坚硬,略弯曲。老枝灰色,小枝棕褐色。单叶互生;叶革质;叶柄长0.5-1cm;叶片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12cm,宽1-3cm,先端长渐尖,基部宽楔形呈圆形,边缘具不明显的疏齿,上面绿色,嫩叶上面有时有浅色斑纹,下面略被白粉,侧脉6-8对,不明显。花雌雄异株;花单生叶腋或簇生,直径约1cm;花被6-9,排成3轮,最外3片较小;雄蕊6-9,花丝基部稍连合,雄蕊嵌于肥大的花托缝穴中;雌蕊群球形,心皮10-30,离生,结果时花托伸长约3-7cm。小浆果球形,直径5-7mm,熟时鲜红色。种子肾圆形,种皮光滑。花期6-8月,果明7-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300-1500m的向阳低山坡或山沟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1)藤茎细长圆柱形,直径0.2-0.6cm,有的略弯曲。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有纵皱纹及红棕色皮孔。分枝断痕较硬。质坚韧,难折断,折断面呈刺片状,皮部易与木部分离,皮部棕褐色,木部粉白色,髓部中央有空心。气香,味微辛凉,嚼之有粘性。

(2)根圆柱形,常弯曲,长20-40cm,直径0.3-1.2cm。表面红褐色或棕红色,常有环状裂缝,多露出木部而呈节节状。质坚,难折断。断面皮部厚,整齐,显灰绿色;木部呈刺片状,黄白色。气香,味辛凉,微苦涩,嚼之有粘性。

(3)根茎圆柱形,直径0.4-1.2cm。表面有细长须根和须根痕。皮部薄,断面棕色;髓中空。

显微鉴别 藤茎及根茎横切面:木栓层较发达。皮层及韧皮部有小型的嵌晶纤维束散在,纤维木化;并有粘液细胞分布。木质部导管1-2列,导管圆多角形,切向径达85μm;木薄壁细胞全部木化。射线宽1-2列细胞,木化。髓部细胞较大,排列较松。本品薄壁细胞含有淀粉粒及棕色物。

根横切面与藤茎及根茎相似,但不具髓。

化学成分根和茎中含表恩施辛(epienshicine),恩施辛(enshicine),异五味子酸(isoschizandrolic acid),脱氧五味子素(deoxyschizandr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硬脂酸(stearic acid)[1]。

药理作用铁箍散的茎和根中分得的表恩施辛在体外于10μg/ml浓度时对白血痛P-388的抑制率为72.9%[1]。此外,铁箍散还能降低小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含量[2]。活血实验表明,给家兔肌注铁箍散的煎液0.45g/kg,能明显延长兔脑凝血酶原作用下的血凝时间。10mg/ml的乙醇提取物能抑制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抑制率为38.9%。对血红细胞凝聚作用与其浓度有关,其0.02g/ml水煎液抑制兔血红细胞凝聚,在0.02g/ml时则促进其凝聚[3]。

性味辛;性温

功能主治祛风活血;解毒消肿;止血。主风湿麻木;筋骨疼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胃痛;腹胀;痈肿疮毒;劳伤吐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注意《陕西中草药》:根、茎:反甘草

各家论述1、《草木便方》:生心血,散瘀活血,透关节,治跌打损伤血胀,四肢筋骨风毒。2、《分类草药性》:治风湿麻木,筋骨疼痛。涂鱼口肿毒。3、《重庆草药》:行气,活血。治跌打损伤,劳伤吐血,经闭。4、《陕西中草药》:活血调经,散瘀消肿,理气止痛。治月经不调,白带,劳伤,跌打损伤,疮疖疝气,肺脓疡。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牛嗓管树

    药材名称牛嗓管树拼音Niú Sǎnɡ Guǎn Shù别名撒罗夷、马耳子果、蜜心果、鼻涕果、粘心果(《云南中草药选》),野枇杷、大叶杜仲(《红河中草药》)。出处《云南中草药选》来源

  • 大麦泡

    药材名称大麦泡别名对嘴泡、猫爪刺、牛奶泡、栽秧泡、泡儿刺、三月泡来源蔷薇科大麦泡Rubus corchorifolius L.[R. althaeoides Hance],以根皮、叶入药。生境分部陕西

  • 竹蠹虫蛀末

    《中药大辞典》:竹蠹虫蛀末药材名称竹蠹虫蛀末拼音Zhú Dù Chónɡ Zhù Mò别名竹蛀屑(《圣惠方》)。出处《纲目》来源为竹蠹虫科昆虫竹蠹虫幼

  • 无花果根

    《中药大辞典》:无花果根药材名称无花果根拼音Wú Huā Guǒ Gēn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来源桑科植物无花果的根,秋后采收。原形态详"无花果"条。功能主治治筋骨疼痛,痔

  • 蟑螂

    《全国中草药汇编》:蟑螂药材名称蟑螂拼音Zhānɡ Lánɡ别名偷油婆、蜚蠊来源蜚蠊科昆虫澳洲大蠊Periplaneta australasie Fabricius 或美洲蜚蠊(大蜚蠊)P.

  • 台湾磨盘草

    药材名称台湾磨盘草拼音Tái Wān Mó Pán Cǎo英文名all-grass of Guinea Abutilon别名台磨盘草、几内亚磨盘草。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来源药材基源:为锦葵科植

  • 藿香

    《中药大辞典》:藿香药材名称藿香拼音Huò Xiānɡ出处《别录》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或藿香的全草。广藿香于6~7月间生长繁茂时采收,海南地区每年收2次,第1次在5~6月,第2次在9~10

  • 小过江龙

    《中药大辞典》:小过江龙药材名称小过江龙拼音Xiǎo Guò Jiānɡ Lónɡ别名小过山龙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卷柏科植物蔓生卷柏的全草。秋季采收。洗净晒干。原形态多年

  • 羊角藤叶

    药材名称羊角藤叶拼音Yánɡ Jiǎo Ténɡ Yè来源药材基源:为茜草科植物羊角藤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orinda umtellta L.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摘,鲜用。原形态羊角藤,攀援

  • 首乌藤

    药材名称首乌藤拼音Shǒu Wū Ténɡ英文名CAULIS POLYGONI MULTIFLORI别名夜交藤来源本品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