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洋白蜡树

洋白蜡树

药材名称洋白蜡树

拼音Yánɡ Bái Là Shù

出处始载于《华北经济植物志要》。

来源药材基源:为木犀科植物美洲绿(木岑)格的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raxinus pennsylvanica Marsh.var.lanceolata (Borkh.)Sarg.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整枝时剥取树皮,切片,晒干。

原形态落叶乔木,高10-20m。树皮灰色,粗糙,皱裂。顶芽圆锥形,尖头,被褐色糖秕状毛。小枝红棕色,圆柱形,被黄色柔毛或秃净。羽状复叶长18-40cm;叶柄长2-5cm;叶轴圆柱形,上面具较宽的浅沟,常无毛;小叶7-9枚,薄革质,长圆状披针形、狭卵形或椭圆形,长4-13cm,宽2-8cm,顶生小叶与侧生小叶几等大,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阔楔形,叶绿具不明显钝锯齿或近全缘,下面疏被绢毛;小叶无柄或下方1对小叶具短柄。圆锥花序生于去年生枝上,长5-20cm;花密集,雄花与两性花异株,与叶同时开放;花序梗短;花梗纤细,被短柔毛;雄花花萼小,萼齿不规则深裂,花药大,长圆形,花丝短;两性花花萼较宽,萼齿浅裂,花柱细,柱头2裂。翅果狭倒披针形,长3-5cm,宽0.4-0.7cm,上中部最宽,先端钝圆或具短尖头,翅下延近坚果中部,坚果圆柱形,长1.5-2cm,宽约2mm,脉棱明显。花期4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道旁或庭园栽培。分布于沈阳、北京、天津、西安、乌鲁木齐等地。

性味苦;性寒

归经肝;大肠;肺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清肝明目;收敛止血。主湿热泻痢;月经不调;带下崩漏;目赤肿痛;牛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树皮。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清肝明目,收敛止血的功能。用于肠炎,痢疾,月经不调,白带,崩漏,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慢性支气管炎。外用于牛皮癣。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武靴藤

    《中药大辞典》:武靴藤药材名称武靴藤拼音Wǔ Xuē Ténɡ出处《实用中草药》来源为萝藦科植物匙羹藤的根或嫩枝叶。原形态藤本,长可达4米。枝和花序被柔毛。叶对生;倒卵形、卵形或矩圆形,长2

  • 松节油

    《中国药典》:松节油药材名称松节油英文名OLEUM TEREBINTHINAE来源本品为松科松属数种植物中渗出的油树脂,经蒸馏或提取得到的挥发油。性状本品为无色至微黄色的澄清液体;臭特异;久贮或暴露空

  • 癣草

    药材名称癣草别名珠子草、水茎、豌豆仁草来源大戟科癣草Euphorbia peplus L.,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福建。性味苦,寒。有毒。功能主治杀虫,解毒。主治癣疮。用法用量鲜草捣烂敷患处。摘录《全国

  • 杜松实

    药材名称杜松实拼音Dù Sōnɡ Shí别名杜松子(《宁夏中草药手册》)出处《国药的药理学》来源为柏科植物杜松的果实。10月果实成熟时打下,阴干。原形态杜松,又名:崩松、棒儿松、刺

  • 山蒟

    《中药大辞典》:山蒟药材名称山蒟拼音Shān Jǔ别名酒饼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石蒟、穿壁风(《广西中草药》),爬岩香、石南藤、廿四症、上树风(《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出处广州部队《常用

  • 鳝鱼骨

    《中药大辞典》:鳝鱼骨药材名称鳝鱼骨拼音Shàn Yú Gǔ别名鳝骨(《医林纂要》)。出处《本经逢原》来源为鳝科动物黄鳝的骨骼。功能主治①《本经逢原》:"烧灰,香油调涂流

  • 糙叶五加

    药材名称糙叶五加拼音Cāo Yè Wǔ Jiā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糙叶五加的根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canthopanax henryi (Oliv.)Harms采收和储藏:秋季挖根,洗净,

  • 麻糖风

    药材名称麻糖风别名长叶白花灯笼、白花苦灯笼来源茜草科麻糖风Tarenna mollissima (Hook. et Arn.) Robins.,以根、叶入药。生境分部除云南外,广布长江以南各地。性味微

  • 相思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相思子药材名称相思子拼音Xiānɡ Sī Zǐ别名相思豆、红豆、黑头小鸡、鸡母珠[台湾]、土甘草[广西]来源豆科相思子属植物相思藤Abrus precatorius L.的种子,根

  • 赖草

    药材名称赖草拼音Lài Cǎo别名冰草、厚穗赖草、滨草、老披碱来源禾本科赖草Aneurolepidium dasystachys (Trin.) Nevski,以根状茎、全草入药。生境分部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