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灯台莲

灯台莲

药材名称灯台莲

拼音Dēnɡ Tái Lián

英文名Tuber of Serrate Sikoku Jackinthepulpit

别名路边黄、蛇包谷、老蛇包谷

出处始载于《湖北宜昌》。

来源药材基源:为天南星科植物灯台莲或全缘灯台莲的块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Arisaema sikokianum Fuanch.et Sav.var.settatum(Makino)Hand.-Mazz[A.sazensoo var.serratum Makino]2.Arisaema sikokianum Franch.et Sav.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原形态1.灯台莲,多年生草本。块茎扁球形,直径2-3cm。鳞叶2,内面的披针形,膜质;叶2,叶柄长20-30cm,下面1-2鞘筒状,鞘筒上缘几平截;叶片鸟足状5裂,裂片卵形、卵状长圆形或长圆形,边缘具不规则的粗锯齿至细的啮状锯齿,中裂片具长柄,倒裂片与中裂片近相等,具短柄或否;外侧五角星片无柄,不等侧,内侧基部楔形,外侧圆形或耳状。花序柄通常短于叶柄或几等长。佛焰苞淡绿色至暗紫色,具淡紫色条纹,管部漏斗状,喉部边缘近截形,无耳;檐部卵状披针形,稍下弯;肉穗花序单性;雄花序圆柱形,花疏,雄花药2-3,药室外向纵裂;雌花序近圆锥形,花密,子房卵圆形,柱头小;各附属器具细柄,上部增粗成棒状或近球形。浆果黄色,长圆锥状。种子卵圆形,具柄。花期5月,果期8-9月。

2.全缘灯台莲,本种与灯台莲的区别为:叶为全缘。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200-1500m的山坡林下或谷沟岩石上。

2.生于山坡林下。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中南及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四川、贵州等地。2.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北、贵州等地。

性味味苦、辛;性温;有毒

归经肺;肝经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熄风止痉;‘消肿止痛。主痰湿咳嗽;风痰眩晕;癫痫;中风;口眼歪斜;破伤风;痈肿;毒8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粉醋调敷。

注意阴虚燥咳及孕妇禁用。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有消肿止痛、燥湿祛痰,除风解痉的功能。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蚬肉海棠

    药材名称蚬肉海棠拼音Xiǎn Ròu Hǎi Tánɡ别名蚬肉秋海棠出处《梧州草药及常见病多发病处方选》来源为秋海棠科四季海棠的花、叶。全年可采。原形态秃净、肉质草本,高15~45

  • 乌蔹莓五加

    药材名称乌蔹莓五加拼音Wū Liǎn Méi Wǔ Jiā英文名bark of Treebineleaf Acanthopanax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乌蔹莓五加的根皮。

  • 大萼鹿角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萼鹿角藤药材名称大萼鹿角藤拼音Dà è Lù Jiǎo Ténɡ别名藤仲、土杜仲、大杜仲、金丝杜仲、银丝杜仲来源夹竹桃科大萼鹿角藤Chon

  • 黄水藨叶

    《中药大辞典》:黄水藨叶药材名称黄水藨叶拼音Huánɡ Shuǐ Pāo Yè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山泡刺藤的叶。原形态山泡刺藤,又名:光叶高梁泡、倒盘龙、黄水藤、小

  • 小被单草

    药材名称小被单草拼音Xiǎo Bèi Dān Cǎo别名太极草、狗夺子(《滇南本草》),水筋骨、高果果鸟、称筋散(《云南中草药》),小九股牛、大被单草、大鹅肠菜(《云南中草药选》)。出处《云

  • 虎石头

    药材名称虎石头拼音Hǔ Shí Tou英文名all-grass of Greenflower Twayblade别名虾仔兰、草斛、石泥鳅出处始载于《云南种子植物名录》。来源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大花羊耳

  • 球花马蓝

    药材名称球花马蓝别名温大青、大青菜[浙江]来源爵床科球花马蓝Goldfussia pentstemonoides Ness[Strobilanthes pentstemonoides(Ness)T.A

  • 耐冬果

    《全国中草药汇编》:耐冬果药材名称耐冬果拼音Nài Dōnɡ Guǒ别名小叶栒子、黑牛筋、刀口药、铺地蜈蚣来源蔷薇科耐冬果Cotoneaster microphyllus Wall.,以叶入

  • 见血住

    药材名称见血住别名黄开口、老虎脚迹草[湖北]来源为报春花科排草属植物见血住Lysimachia klattiana Hance,以全草入药。5~8月采集,鲜用或晒干用。性味微酸,涩,凉。功能主治降血压

  • 针筒线

    药材名称针筒线拼音Zhēn Tǒnɡ Xiàn别名心胆草、柳叶菜、小对经草来源柳叶菜科柳叶菜属植物长籽柳叶菜Epilobium pyrricholophum Franch. et Sav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