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石指甲

石指甲

药材名称石指甲

拼音Shí Zhī Jiɑ

别名半枝莲(《药镜》),鼠牙半支(《百草镜》),瓜子草、佛指甲、狗牙草(《分类草药性》),狗牙瓣(《四川中药志》),三七仔、土三七黄瓜子草、鸡舌草(《广西药植名录》),白蜈蚣、狗牙齿(《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太阳花、枉开口(《上海常用中草药》)。

出处《四川中药志》

来源景天科植物垂盆草全草

原形态多年生肉质草本,高10~20厘米。茎淡红色,枝纤细,倾斜,匍匐,接近花序处亦易生根。叶3枚轮生,倒披针形至长圆形,长1.5~2.5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沿茎下延为半圆形的耳状片,全缘。花呈平展的2歧聚伞花序;萼片5,绿色,宽披针形至长圆形,几与花瓣等长;花瓣5,黄色,披针形至长圆形,长5~8毫米,先端有较长突出的尖头;雄蕊10,药狭卵形,或长椭圆形,花丝细长;心皮5,稍开张。蓇葖果。种子细小,卵圆形,无翅而有细乳头状突起。花期6~7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坡倾斜处或岩石上。分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四川、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北、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化学成分含甲基异石榴皮碱等生物碱、景天庚糖、蔗糖、果糖。

性味甘淡,凉。

①《纲目拾遗》:"性寒。"

②《四川中药志》:"性凉,味甘淡;无毒。"

功能主治清热,消肿,解毒。治咽喉肿痛,肝炎,热淋,痈肿,水火烫伤,蛇、虫咬伤。

①《纲目拾遗》:"消痈肿。治湿郁水肿。""治诸毒及汤烙伤,疗痈,虫蛇螫咬。"

②《天宝本草》:"利小便,敷火疮肿痛,汤火症;退湿热,兼治淋症。"

③《四川中药志》:"治喉头红肿,消痈肿,敷蛇伤及足生鸡眼。"

④《贵州植药调查》:"活血,止痛,清热,消肿,接骨,治痨伤咳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

复方①治一切大毒,如发背、对口、冬瓜、骑马等痈,初起者消,已成者溃,出腋亦少:鼠牙半支一两,捣汁,陈酒和服,渣敷留头,取汗而愈。(《百草镜》半枝莲饮)

②治水火烫伤,痈肿疮疡,毒蛇咬伤:鲜垂盆草一至四两,洗净,捣汁服。外用鲜草适量捣烂敷患处。(《上海常用中草药》)

③治喉头肿痛:鲜垂盆草捣汁一杯,加烧酒少许含漱五至十分钟,每日三、四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临床应用①治疗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垂盆草片剂,根据制片工艺不同分为低温片(每片含生药3克)和常温片(每片含生药2克)。每服低温片3~6片,常温片5~7片,每日3次,3个月为一疗程。用低温片治疗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20例,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好转,转氨酶恢复正常巳达1个月)18例,转氨酶恢复正常大部分在治后2周左右;无效2例。用常温片治疗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共47例,显效(标准同前)27例,好转(症状改善,转氨酶下降或接近正常)5例,无效15例;显效病例转氨酶恢复正常多在2~4周间。低温片组随访半年以上,有波动者2例,复发7例;常温片组随访1~3个月,有波动者1例,复发5例。部分病例服药后出现饥饿感、胃部隐痛、肠鸣便溏等症,服33%氢氧化铝乳剂后大部分缓解。

②治疗痈疽等症

取鲜地蜈蚣2~4两,洗净捣烂,加干面少许调成糊状外敷患处(如脓头已破,中间留一小孔,以便排脓),每日或隔日1次;另取鲜草1~2两捣汁冲服。治疗痈疽、痄腮、无名肿毒、蛇虫咬伤等50例,除3例无效外,均治愈。治愈时间最短1天,最长5天。实践证明:地蜈蚣草对皮肤及软组织化脓性感染疾患,早期能消肿止痛,促进吸收;已形成脓肿者能加速局限,破溃排脓。其中对痈疽的疗效最为显著。

摘录《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厓花子

    药材名称厓花子拼音Yá Huā Zǐ别名海金子(《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接骨丹、粘子柴、野黄栀、山枝木(金华《常用中草药单力验方选编》),山海桐(《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

  • 刺竹叶

    药材名称刺竹叶拼音Cì Zhú Yè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车简竹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ambusa sinospinosa Mc Clure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随采随用。原形态高大竹类。

  • 花脸细辛

    《中药大辞典》:花脸细辛药材名称花脸细辛拼音Huā Liǎn Xì Xīn别名花叶细辛、花脸猫、翻天印(《四川中药志》),水马蹄(《中国药植图鉴》),土细辛(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马

  • 泡囊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泡囊草药材名称泡囊草拼音Pào Nánɡ Cǎo来源茄科泡囊草Physochlaina physalioides (L.)G. Don,以根、全草入药。生境分部

  • 山黄豆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黄豆藤药材名称山黄豆藤拼音Shān Huánɡ Dòu Ténɡ别名螃蟹眼睛来源豆科山黄豆藤Rhynchosia dielsii Harms,以全草

  • 辟汗草

    《中药大辞典》:辟汗草药材名称辟汗草拼音Pì Hàn Cǎo别名野苜蓿、品川萩、菔萩(《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铁扫把(《四川中药志》),散血草(《陕西植药调查》),

  • 苦瓜根

    《中药大辞典》:苦瓜根药材名称苦瓜根拼音Kǔ Guā Gēn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苦瓜的根,夏、秋采收。性味苦,寒。①《四川中药志》:"性凉,味苦,无毒。"②《闽

  • 胡麻草

    《中药大辞典》:胡麻草药材名称胡麻草拼音Hú Má Cǎo出处《云南恩茅中草药选》来源为玄参科植物胡麻草的全草。夏、秋采收,晒干。原形态直立草本,高20~30厘米,全株被绒毛。须根

  • 腐巴

    《中药大辞典》:腐巴药材名称腐巴拼音Fǔ Bā别名锅炙(《药性考》),豆腐锅巴(《慈航活人书》)。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煮豆浆时锅底所结之焦巴。功能主治治翻胃,痢疾,血虚淋浊,肠风下血,血风疮。①《药

  • 栗花

    《中药大辞典》:栗花药材名称栗花拼音Lì Huā出处《日用本草》来源为壳斗科植物栗的花。化学成分花含精氨酸。性味①《滇南本草》:"性微温,微苦涩。"②《四川中药志》:&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