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鲥鱼鳞

鲥鱼鳞

《中药大辞典》:鲥鱼鳞

药材名称鲥鱼鳞

拼音Shí Yú Lín

出处本经逢原

来源为鲱科动物鲥鱼鳞片

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鲥鱼"条。

功能主治治疔疮,汤火伤,腿疮,下疳。

用法用量外用:敷贴、香油熬涂或焙干研末调敷。

复方①治疔:鲥鱼鳞,贴疔疮上,则咬紧。然后将鱼鳞边略略揭起,用力急揭去,疔根便带出。但揭疔根时极痛无比,须先与酒饭吃饱,非醉饱即晕倒也。(《纲目拾遗》)

②治水疔,鲥鱼腮下近腹处有划水二瓣,瓣间有长鳞二瓣最佳,但难得。今人以背上大鳞代之,贴上即消。(《纲目拾遗》)

③治汤火伤:鲥鱼鳞用香油熬,涂之。(《本经逢原》)

④治腿疮疼痛:鲥鱼鳞贴之。(《纲目拾遗》)

⑤治下疳:鲥鱼鳞焙干煅研白色,敷之。(《救生苦海》白龙丹)

⑥治血痣挑破血不止:鲥鱼鳞贴之。(《纲目拾遗》)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鲥鱼鳞

药材名称鲥鱼鳞

拼音Shí Yú Lín

英文名Seasonal shad scales, Reeves'shad scales

出处出自《本经逢原》。

1.《医林纂要》:鲥鱼鳞贴治疗毒,是疔则粘,非疗则脱。

2.《纲目拾遗》:张佳时云,鲥鱼须乘活时拨划水边二鳞尖长者佳,若死鱼鳞,便减药力。

3.《养生经验合集》:鲥鱼靥,用手剖下,不可见水,阴干收贮,此拔疗第一妙药也。用时以银针拨开疔头,将(鱼靥)一片贴上,以清凉膏盖之,俟一宿揭开,其疗连根拔出,后用生肌散收功。予治两妇大脚趾患疮二、三年不收功,将靥一片以银花

来源药材基源:为鲱科动物鲥鱼的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crura reevesii (Richardson)

采收和储藏:捕后,取鳞片鲜用或焙干。

原形态鲥鱼,体长椭圆形,侧扁,一般长32-65cm。头侧扁,前端钝尖,头背光滑,无线纹。吻中等长,圆钝。眼小,有脂眼睑几遮盖眼的1/2。鼻孔明显。口中大,前颌骨中间有明显缺刻,上颌骨末端伸达眼中间后方。两颌无牙。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耙细密110+172。鳞片大而薄,上有细纹。纵列鳞44-47,横列鳞16-17。无侧线。腹面有大形锐利的棱鳞(16-19)+(13+14)。胸鳍、腹鳍基部有大而长形的腋鳞。背鳞17-18,起点与腹鳍相对。臀鳍18-20。胸鳍较短。腹鳍小。尾鳍深叉形。体背及头部灰黑色,上侧略带蓝绿色光泽,下侧和腹部银白色。腹鳍、臀鳍灰白色,其他各鳍淡黄色。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为回游性中上层鱼类。每年4-5月由海进入江河,6-7月份水温在28℃左右,即在干流或湖泊中繁殖产卵,卵浮性,具油球,卵径0.75mm,怀卵量150万-250万粒。受精卵在26℃水温h开始孵化。幼鱼在江湖中肥育,以浮游动物及硅藻为食,秋季返回海中生活。

资源分布:我国沿海及长江、钱塘江、珠江等水系均有分布。

归经心;肝经

功能主治敛疮;拔疔。主疔疮;烫火伤;腿疮;下疳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敷贴;香油熬涂或研末调敷。

复方①治疗:鲥鱼鳞,贴疗疮上,则咬紧。然后将鱼鳞边略略揭起,用力急揭去,疗根便带出。但揭疗根时极痛无比,须先与酒饭吃饱,非醉饱即晕倒也。(《纲目拾遗》)②治水疗,鲥鱼腮下近腹处有划水二瓣,瓣间有长鳞二瓣最佳,但难得。今人以背上大鳞代之,贴上即消。(《纲目拾遗》)③治汤火伤:鲥鱼鳞用香油熬,涂之。(《本经逢原》)④治腿疮疼痛:鲥鱼鳞贴之。(《纲目拾遗》)⑤治下疳:鲥鱼鳞焙干煅研白色,敷之。(《救生苦海》白尤丹)⑥治血痣挑破血不止:鲥鱼鳞贴之。(《纲目拾遗》)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苦葛花

    药材名称苦葛花拼音Kǔ Gě Huā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豆科植物峨眉葛藤的花。夏、秋采收。性味性平,味辛苦。功能主治治痔疮,解酒毒。复方①治痔疮:苦葛花(炕干,研末)二钱,胡椒粉一钱。拌匀,分二次用

  • 中华石楠果

    药材名称中华石楠果拼音Zhōnɡ Huá Shí Nán Guǒ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中华石楠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otinia beauverdiana Schneid.采收和储藏:7

  • 胆星

    《中药大辞典》:胆星药材名称胆星拼音Dǎn Xīnɡ别名胆南星(《本草选旨》)出处《纲目》来源为天南星用牛胆汁拌制而成的加工品。制法将生天南星放在清水内反复漂至无麻辣感后,磨成细粉。另以滤去杂汁、并入

  • 鸡嗉子叶

    药材名称鸡嗉子叶拼音Jī Sù Zǐ Yè英文名Dendrobenthamia capitata (Wall.)Hutch.别名野荔枝叶来源药材基源:为山茱萸科植物头状四照花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棘针

    《中药大辞典》:棘针药材名称棘针拼音Jí Zhēn别名白棘(《本经》),棘刺、枣针(《别录》),赤龙爪(《普济方》)。出处《本经》来源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棘刺。性味①《本经》:"味辛

  • 蔓荆子叶

    药材名称蔓荆子叶拼音Màn Jīnɡ Zǐ Yè别名白背叶(《岭南采药录》)。出处《岭南采药录》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或蔓荆的叶或枝叶。化学成分蔓荆的细枝(干)含挥发油0.11

  • 牛蹄甲

    《中药大辞典》:牛蹄甲药材名称牛蹄甲拼音Niú Tí Jiǎ出处《纲目》来源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蹄甲。功能主治《纲目》:"烧灰服,治牛痫;和油涂臁疮;研末贴脐,止小儿夜啼

  • 千屈菜

    《中药大辞典》:千屈菜药材名称千屈菜拼音Qiān Qū Cài别名对叶莲(《贵州民间药物,),对牙草,铁菱角(《湖南药物志》)。马鞭草、败毒草。出处《救荒本草》来源为千屈莱科植物千屈菜的全草

  • 敦盛草

    《中药大辞典》:敦盛草药材名称敦盛草拼音Dūn Shènɡ Cǎo别名敦木卜江区(藏名)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来源为兰种植物西藏杓兰的根。7~9月采挖。原形态草本,高30~45厘米。根茎短,

  • 土细辛

    《全国中草药汇编》:土细辛药材名称土细辛拼音Tǔ Xì Xīn别名马辛、马细辛、马蹄细辛、马蹄香、水马蹄来源为马兜铃科细辛属植物杜衡Asarum forbesii Maxim. 或其同属多种植物的全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