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方剂>安神镇惊丸

安神镇惊丸

保婴撮要》卷三:安神镇惊丸

药方名称安神镇惊丸

处方天竺黄(另研)人参茯神南星(姜制)各15克酸枣仁(炒)麦门冬当归(酒炒)生地黄(酒洗)赤芍药(炒)各9克薄荷木通黄连(姜汁炒)山栀(炒)辰砂(另研)牛黄(另研)龙骨(煅)各6克青黛3克(另研)

制法上药为末,蜜为丸,绿豆大。

功能主治小儿急惊风惊退后调理,以预防再惊。

用法用量每服3~5丸,淡姜汤送下。

摘录保婴撮要》卷三

万病回春》卷四:安神镇惊丸

药方名称安神镇惊丸

处方人参白术(去芦)茯神(去皮、木)当归(酒洗)生地黄(酒洗)酸枣仁(炒)麦门冬半夏(姜汁炒)枳实(麸炒)黄连(酒炒)竹茹山栀(炒)各等分甘草0.9克 辰砂1.5(研末)

制法上药除辰砂外,研为细末,炼蜜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血虚,心神不安,惊悸怔忡,不寐。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腹时用枣汤调辰砂少许送下。

摘录万病回春》卷四

《万氏家抄方》卷五:安神镇惊丸

药方名称安神镇惊丸

处方人参(去芦)5钱,白术(炒)5钱,白茯苓(去皮)5钱,明天麻5钱,胆星5钱,橘红5钱,麦门冬5钱(去心),甘草(炙)1钱,桔梗2钱,僵蚕(炙)2钱,木香1钱半,辰砂2钱(水飞),全蝎10个(洗,炙),麝香1钱,酸枣仁5钱(炒)。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

功能主治小儿脾胃虚弱,风痰壅塞,昏睡不醒,惊悸搐搦。

用法用量每服1丸,惊风,薄荷汤送下;伤风,荆芥汤送下;夜啼,灯心汤送下;搐搦,防风汤送下;慢惊,冬瓜子仁汤送下;常服,薄荷、银花汤送下。

摘录《万氏家抄方》卷五

《回春》卷四:安神镇惊丸

药方名称安神镇惊丸

处方当归(酒洗)1两,白芍(煨)1两,川芎7钱,生地(酒洗)1两半,白茯苓(去皮木)7钱,贝母(去心)2两,远志(去心)7钱,酸枣仁(炒)5钱,麦门冬(去心)2两,黄连(姜汁炒)5钱,陈皮(去白)1两,甘草2钱,朱砂1两(研末,飞过)。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血虚心神不安,惊悸怔仲不寐。

用法用量每服50丸,食远枣汤送下。

摘录《回春》卷四

猜你喜欢

  • 二陈加山栀黄连生姜汤

    药方名称二陈加山栀黄连生姜汤别名二陈加栀连生姜汤处方二陈汤加炒山栀、黄连、生姜。功能主治清胃化痰。主呕吐,胃中有热,膈上有痰者。嘈杂,胃中痰火相合,致饮食输化不清,或见恶心吞酸,微烦少寐,似饥非饥,虽

  • 久嗽丸子

    药方名称久嗽丸子处方海蛤粉(研细)、胆星、杏仁、诃子、青黛、皂角荚。制法上为末,姜汁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久嗽。用法用量本方方名,《中国医学大辞典》引作“久嗽丸”。摘录《医学纲目》卷二十六引丹溪方

  • 补心养胃汤

    药方名称补心养胃汤处方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白术、黄连、当归、生地、青皮、白芍、槟榔、乌药、远志、滑石、山栀仁、车前子、元胡索、川芎。功能主治阴蚀疮。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服。摘录《疮疡经验全书

  • 高良苦三味饮子

    药方名称高良苦三味饮子别名高良姜散处方高良姜2两,豆蔻子12枚,桂心2两(1方有干姜、人参)。制法上切。功能主治湿霍乱,吐痢无限。用法用量高良姜散(《普济方》卷二○二)。注意忌生葱。摘录《外台》卷六引

  • 枸橘汤

    药方名称枸橘汤处方枸橘全个,川楝1钱5分,秦艽1钱5分,陈皮1钱5分,防风1钱5分,泽泻1钱5分,赤芍1钱5分,甘草1钱5分。功能主治子痈。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外科全生集》卷四

  • 解暑湿济急丸

    药方名称解暑湿济急丸处方香薷8分,苡仁3两,杏仁2两,郁金1两5钱,扁豆1两,银花1两5钱,滑石2两,苍术1两,藿香1两,泽泻1两,草朴1两5钱,僵虫1两5钱,枳壳1两,薄荷8钱,连翘1两。制法晒干为

  • 加减复脉汤

    《温病条辨》卷三:加减复脉汤药方名称加减复脉汤处方炙甘草18克 干地黄18克 生白芍18克麦冬(不去心)15克阿胶9克 麻仁9克功能主治滋阴润燥。治温热病后期,阴液亏虚,手足心热,口燥咽干,脉虚大。用

  • 催生大圣丹

    药方名称催生大圣丹处方片脑、麝香、母丁香、腊月兔脑子。制法上用兔脑子捣和为丸。如无鲜脑,用米饮捣和,金箔为衣,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催生。主用法用量临产时用酒或羹汤、米饮咽下。摘录《普济方》卷三五七

  • 金衣八宝坤顺丹

    药方名称金衣八宝坤顺丹处方益母草9斤6两,川芎1斤9两,白术12两5钱,当归1斤9两,熟地1斤9两,紫苏叶12两5钱,生地1斤9两,茯苓1斤9两,木香12两5钱,香附1斤9两(醋炒),黄芩1斤9两,阿

  • 黄绢汤

    药方名称黄绢汤处方生丝黄绢1尺(剪碎),白丹皮1钱,白及1钱。功能主治产伤膀胱,不能小便,渗湿苦楚。用法用量同煎至绢烂如饧,空心顿服,不得作声。摘录《慈幼新书》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