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方剂>常山汤

常山汤

《肘后方》卷三:常山汤

药方名称常山汤

别名恒山汤(《普济方》卷一九八)。

处方常山6克甘草4.5克 豉13克(绵裹)

功能主治主诸疟,发作无常,心下烦热。

用法用量用水1.2升,煮取600毫升,分作二服,即吐。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海藻、菘莱、生葱、生莱。

备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外台秘要》卷五补。

摘录《肘后方》卷三

圣济总录》卷二十三:常山汤

药方名称常山汤

处方常山(锉)23克乌梅肉(炒)鳖甲(去裙襕,醋炙)黄耆(锉)各30克大黄(锉,炒)甘草(炙)各15克柴胡(去苗)60克

制法上七味,粗捣筛。

功能主治主伤寒,潮热不退。

用法用量每服9克,以水230毫升,加小麦9克,生姜3片,煎至160毫升,去滓热服,每日三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三

圣济总录》卷三十五:常山汤

药方名称常山汤

处方常山1两,鳖甲(去裙襕,醋炙黄)1两,知母(焙)1两,柴胡(去苗)1两,青蒿(焙)1两,甘草(炙锉)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桂(去粗皮)1两,桃枝1握,柳枝1握。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劳疟经年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入葱白薤白各3寸,切,同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五

《外台》卷五引《小品方》:常山汤

药方名称常山汤

别名常山

处方鳖甲1两(炙),淡竹叶(切,洗)3升,常山2两,甘草(炙)3两,久酒3升。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痎疟。先寒战动地,寒解壮热,日日发及间日发者。

用法用量常山酒(《圣济总录》卷三十五)。本方方名,《医心方》引作“断疟恒山酒”。

注意忌人苋、海藻菘菜、生葱、生菜。

摘录《外台》卷五引《小品方

方出《肘后方》卷三,名见《外台》卷五引《深师方》:常山汤

药方名称常山汤

处方常山3两,黄连3两,酒1斗。

功能主治疟三十年者。

用法用量宿渍之,晓以瓦釜煮取6升,1服8合,比发时令得3服。有热当吐,有冷当利,服之无不愈者,亦可半料合服。

注意猪肉、冷水、生葱、生菜。

摘录方出《肘后方》卷三,名见《外台》卷五引《深师方》

《外台》卷五引《古今录验》:常山汤

药方名称常山汤

别名常山

处方常山3两(虚弱者2两,细切,捣碎),蒜7瓣(去皮中切)。

功能主治瘴疟及瘴气。

用法用量常山酒(《普济方》卷一九九)。

注意服药后1日不得漱口及洗手面,21日慎生葱、生菜、生冷、肉、面、油腻。

摘录《外台》卷五引《古今录验》

方出《千金》卷十,名见《外台》卷五:常山汤

药方名称常山汤

处方甘草1两,蜀漆3两,恒山4两,石膏5两,鳖甲4两,香豉1升,栀子3-7枚,乌梅3-7枚,淡竹叶(切)2升。

功能主治心热为疟不止,或止后热不歇,乍来乍去,令人烦心甚,欲饮清水,及寒多不甚热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9升,煮取3升,分3服。

注意忌生葱、生菜、菘菜、人苋、海藻

摘录方出《千金》卷十,名见《外台》卷五

《外台》卷五引《救急方》:常山汤

药方名称常山汤

别名常山橘皮散、常山

处方常山8分,橘皮6分,牡蛎4分(熬),桂心2分。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疟瘴疠,经百日或一年以上诸药不能愈者。

用法用量常山橘皮散(《圣济总录》卷三十六)、常山散(《普济方》卷一九九)。

注意服药后2日不得洗手面,7日忌食杂物,生葱、生菜。唯药用酒,余皆断。

摘录《外台》卷五引《救急方》

《外台》卷五引《救急方》:常山汤

药方名称常山汤

别名常山

处方常山苗1握(无苗取根5两代之),独蒜7颗,淡竹叶2握,豉1合(裹),鳖甲3两(炙)。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疟瘴疠,经百日或一年以上,诸药不能愈者。

用法用量常山酒(《普济方》卷一九九)。

注意忌人苋、生葱、生菜。

摘录《外台》卷五引《救急方》

《外台》卷五引《广济方》:常山汤

药方名称常山汤

处方常山3两。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疟。

用法用量浆水3升,浸经1宿,煎取1升,欲发前顿服。后微吐,愈止。

注意忌生葱、生菜。

摘录《外台》卷五引《广济方》

《外台》卷五引《广济方》:常山汤

药方名称常山汤

处方常山3两,车前叶1握,甘草2两(炙),猕猴骨3两(炙),乌梅肉2两,天灵盖1两(烧作灰末),驴粪汁3合。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温疟,渐渐羸瘦,欲成骨蒸。

用法用量以水6升,煮5味,取3升,去滓,下粪汁、天灵盖末,分3服。微吐不利。

注意忌生葱、生菜、海藻菘菜,面粘食等物。

摘录《外台》卷五引《广济方》

圣济总录》卷三十四:常山汤

药方名称常山汤

处方常山(锉)半两,鳖甲(去裙襕,醋浸,炙黄)1两,甘草(生锉)1两,车前草1握(切,或用子3合)。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温疟。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用浆水1盏,浸药1宿,当发前1日,以急火煎取7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四

圣济总录》卷三十五:常山汤

药方名称常山汤

处方常山1两,乌梅肉1两,甘草3分(并生用)。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久疟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水1盏,入生姜3片,煎至6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五

圣济总录》卷三十六:常山汤

药方名称常山汤

处方常山2两,蜀漆(烧烟尽)2两,甘草(炙锉)2两,淡竹叶(切)1升,大黄(生锉)3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疟病发渴及寒热攻作。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六

圣济总录》卷八十八:常山汤

药方名称常山汤

处方常山1两,鳖甲(去裙襕,醋炙)1两,柴胡(去苗)1两,甘草(炙锉)1两,石膏(研)1两,人参1两,牵牛子(炒)1两,干漆(炒令烟出)1两,陈橘皮(去白焙干)1两,大黄(锉,炒)1两,当归(切,焙)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虚劳潮热,饥瘦减食,烦躁颊赤,夜多盗汗。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入小麦竹叶,煎至7分,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八

全生指迷方》卷二:常山汤

药方名称常山汤

处方常山3两,知母3两,甘草(炙)3两,麻黄(去节)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疟疾,或寒己而热,或热巳而寒,或寒热战栗,头痛如破,身体拘急,数欠,渴欲饮冷,或晬时而发,或间日而作,至期便发,发巳即如常,其脉自弦。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恒山汤”。

摘录全生指迷方》卷二

方出《肘后方》卷三,名见《外台》卷五:常山汤

药方名称常山汤

处方常山2两,甘草1两半,豉5合(绵裹)。

功能主治疟发作无常,心下烦热者。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恒山汤”。

注意节饮食,忌海藻菘菜、生葱、生菜等。

摘录方出《肘后方》卷三,名见《外台》卷五

圣济总录》卷三十四:常山汤

药方名称常山汤

处方常山1分,甘草(生锉)1分,干姜(炮)1分,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柴胡(去苗)半两。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寒疟,先寒后热。

用法用量每以5钱匕,酒1盏半,煎至1盏,去滓,分为2服,空心未发前并食后各1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四

猜你喜欢

  • 白清胃散

    药方名称白清胃散处方生石膏4两,生硼砂1两,玄明粉1两,冰片2钱。制法上为细末,过罗。功能主治清热去火;清肿止痛。主胃火上升,牙齿疼痛,口舌糜烂,牙缝流血。用法用量蘸药少许,擦患处。摘录《北京市中药成

  • 葵根汤

    《千金》卷三:葵根汤药方名称葵根汤处方葵根2两,车前子1升,乱发(烧灰)1两,大黄1两,冬瓜汁7合,通草3两,桂心1两,滑石1两,生姜6两。功能主治产后淋涩。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取2升半

  • 人参三白汤

    药方名称人参三白汤处方人参白术白芍白茯苓各4.5克柴胡9克川芎3克天麻1.5克功能主治治太阳病误下、误汗,表里俱虚,以致郁冒神昏,不得汗解者。用法用量上药水煎,温服。摘录《医学人门》卷四

  • 败毒牛黄丹

    药方名称败毒牛黄丹处方牛黄1两,川大黄1两,粉霜1分,珍珠1分。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黍米大。功能主治疮疹出定,脓汁不干,大便不通。用法用量每服10粒,人参汤送下。摘录《幼幼新书》卷十八引张涣方

  • 稀涎千缗汤

    药方名称稀涎千缗汤处方半夏(大者)14枚猪牙皂角(炙)1锭甘草3克白矾6克功能主治涌吐痰浊。治风痰不下,喉中声如牵锯,或中湿肿满。用法用量上四味,为末,用生姜汁少许,冲温水200毫升,调茶末3克灌之。

  • 京三棱丸

    《圣惠》卷四十九:京三棱丸药方名称京三棱丸处方京三棱2两(微煨,锉),川乌头2两(炮裂,去皮脐),陈橘皮2两(汤浸,去白瓤,焙),硼砂1两(细研),干姜1两(炮裂,锉),雄雀粪1两(微炒)。制法上为末

  • 荆术散

    药方名称荆术散别名冲和散处方荆芥穗1两,赤芍1两,制苍术2两,甘草半两(炒)。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疏风顺气。主小儿一切热证,伤风伤寒,壮热咳嗽,鼻塞声重;伤风潮热,或变蒸发热;风热伤肺,鼻涕气粗;急

  • 加减补中和疟饮

    药方名称加减补中和疟饮处方人参1钱,甜于术5钱,黄耆3钱(蜜炙),当归3钱,炙甘草5分,柴胡8分(炒),青皮1钱5分,草蔻仁1钱(研),干姜1钱(蜜炙),益母草3钱。功能主治产后疟证,寒多热少。用法用

  • 医痫丸

    药方名称医痫丸处方生白附子40g天南星(制)80g半夏(制)80g猪牙皂400g僵蚕(炒)80g乌梢蛇(制)80g蜈蚣2g全蝎16g白矾120g雄黄12g朱砂16g性状为棕色至棕褐色的水丸;味咸、涩、

  • 翠碧丸

    药方名称翠碧丸处方青黛(研)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葛根(锉)1两,半夏(汤洗7遍去滑,切,焙)2两,人参半两,知母(焙)半两,瓜蒌根3分,天南星(牛胆制者)半两,寒水石(火煅)3两。制法上为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