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方剂>桂枝加黄耆汤

桂枝加黄耆汤

金匮要略》卷中:桂枝加黄耆汤

药方名称桂枝加黄耆汤

处方桂枝芍药甘草各6克生姜9克大枣12枚黄耆6克

功能主治治黄汗,两胫自冷,腰以上有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则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黄疽脉浮,有表虚症状者。

用法用量上六味,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温服100毫升。须臾饮热稀粥约200毫升,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金匮》卷中:桂枝加黄耆汤

药方名称桂枝加黄耆汤

别名桂枝黄耆五两汤

处方桂枝2两,芍药2两,甘草2两,生姜3两,大枣12枚,黄耆2两。

功能主治助阳散邪,以发郁阻之湿。主黄汗之病,两胫自冷。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黄疸,脉浮,而腹中和者。

用法用量桂枝黄耆五两汤(《三因》卷十)。《三因》本方用:桂枝(去皮)、芍药各三两,甘草二两(炙),黄耆五两。为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三枚,煎七分,去滓温服。

各家论述①《医方考》:客者除之,故用桂枝之辛甘,以解肌表之邪;泄者收之,故用芍药之酸寒,以敛营中之液;虚以受邪,故用黄耆之甘温,以实在表之气;辛甘发散为阳,故生姜甘草可为桂枝之佐;乃大枣者,和胆益胃之物也。②《医门法律》:用桂枝全方,啜热粥助其得汗,加黄耆固卫。以其发热,且兼自汗、盗汗,发热故用桂枝,多汗故加黄耆也。其发汗已仍发热,邪去不尽,势必从表解之。汗出辄轻,身不重也;久久身瞤胸中痛,又以过汗而伤其卫外之阳,并胸中之阳也;腰以上有汗,腰以下无汗,阳通而阴不通也,上下痞隔,更宜黄耆固阳,桂枝通阴矣。③《金匮要略方义》:以桂枝汤微解其表,和其营卫,使在表之湿随汗而解。表盛之人,虽取微汗,犹恐重伤其表,故少佐黄耆以实表,使之汗不伤正,补不留邪,此正为寓补于散,扶正祛邪之妙用。同时,黄耆桂枝生姜配伍,尤有化气行水之功。然黄耆固表,有碍桂枝之发散,故服后需饮热粥以助药力。其治黄疸者,因黄疸亦属湿郁之证,故其表虚者,亦一并主之。

临床应用虚黄《静香楼医案》:面目身体悉黄,而中无痞闷,小便自利,此仲景所谓虚黄也,即以仲景法治之。桂枝黄耆白芍茯苓生姜、炙草、大枣

摘录《金匮》卷中

猜你喜欢

  • 百嚼丸

    《医方类聚》卷二十四引《烟霞圣效》:百嚼丸药方名称百嚼丸处方川芎2两,皂角(同黑豆1合,水1碗,同煮豆熟)2两,槐角4两(炒),甘菊花8两,荆芥穗8两。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功能主治诸风。用

  • 补气完胞汤

    药方名称补气完胞汤处方人参1钱5分,白术1钱5分,川芎1钱,当归1钱,桃仁5分,橘皮5分,黄耆1钱,茯苓6分。功能主治妇人分娩,误损尿胞,遂得淋沥。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猪、羊胞中煎汤,极饥时服。摘

  • 安胎养血益母丸

    药方名称安胎养血益母丸处方益母草1斤(阴干,取净末8两),当归身2两,川芎1两5钱,生地1两5钱,白芍1两5钱,壳砂1两5钱,白术(炒)1两,条芩1两5钱(酒炒),人参(去芦)8钱,阿胶(炒珠)1两。

  • 加味胡麻散

    药方名称加味胡麻散处方胡麻1两2钱,苦参8钱,荆芥穗8钱,何首乌(不见铁)8钱,威灵仙6钱,防风6钱,石菖蒲6钱,牛蒡子(炒)6钱,甘菊花6钱,蔓荆子6钱,白蒺藜6钱,甘草(炒)6钱。制法上为末。功能

  • 萝皂丸

    药方名称萝皂丸处方瓜蒌仁、海浮石、南星、萝卜、牙皂。功能主治痰盛作喘。摘录《金鉴》卷四十一

  • 黄耆薤白汤

    药方名称黄耆薤白汤处方黄耆半两,人参半两,白茯苓1分(去黑皮),五味子1分,白术1分,薤白7茎,葱白3茎,粳米半合,芍药半分,生姜半分,羊肾1只(去脂膜)。制法上锉细,分作3服。功能主治伤寒后五脏俱虚

  • 柴葛桂枝汤

    《幼幼集成》卷三:柴葛桂枝汤药方名称柴葛桂枝汤处方嫩桂枝3克 杭白芍4.5克 北柴胡粉干葛各3克 炙甘草2.4克功能主治主小儿伤风,自汗发热。用法用量上药加老生姜3克、大红枣5枚,净水浓煎,热服。摘录

  • 茵陈四苓汤

    药方名称茵陈四苓汤处方茵陈泽泻白术各4.5克枳实猪苓各3克 山栀仁1.5克功能主治治黄疸,渴饮水浆,小便亦少。用法用量水煎,空腹时温服。摘录《杏苑生春》卷六

  • 柴芩四物汤

    药方名称柴芩四物汤处方柴胡、黄芩、生地、当归、白芍药、牡丹皮。功能主治热入血室,及血虚发热。摘录《伤寒大白》卷四

  • 鹿茸散

    《外台秘要》卷二十七引《古今录验》:鹿茸散药方名称鹿茸散处方鹿茸(炙)当归干地黄各60克冬葵子60克蒲黄30克制法上药捣筛为散。功能主治养血止血。治尿血,日夜不止。用法用量每服6~9克,酒调下,一日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