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脾虚证

脾虚证

脾气脾阳、脾阴不足所出现的各种证候。《脉经》卷二:“脾虚,……病苦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疸心烦不得卧肠鸣。”《圣济总录》卷四十四:“脾虚,论曰脾象土,位处中焦,主腐化水谷,通行营卫,脾气和则可以埤诸脏,灌四旁。若虚则生寒,令人心腹胀满,水谷不消,噫气吞酸,食辄呕吐,霍乱泄利四肢沉重,多思气结,恶闻人声。”《本草经疏》:“脾虚十二证,饮食劳倦,伤脾发热,饮食不消化,属脾气虚伤食恶食停食,为恣饮汤水,或冷茶、冷酒所致。水肿属脾气虚,脾虚中满,属脾气虚,兼脾阴虚噎膈,属气血两虚,由于血液衰少,而非痰气壅逆所成。脾虚,属气虚健忘,属气血两虚;倦怠,嗜卧,属脾气不足;脾虚腹痛,按之则止,属血虚痞气,属脾气虚,及气郁所致。”方用养脾散、大理中丸等方。参见脾病脾虚寒等条。

猜你喜欢

  • 频服

    服药方法之一。病在上部,药汤宜少量,分多次服。如咽喉痛,宜缓慢频频含咽。

  • 医原

    医论著作。3卷。清·石寿棠撰。刊于1861年。共有医论20篇,探求疾病之本原及治本之法。内容包括脏腑气血营卫功能,证治大要、伤寒、内、妇、儿各科证治。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 鼻痛

    指鼻腔疼痛。多因风邪郁热、痰火上阻清窍所致。《诸病源候论·鼻痛候》:“肺气通于鼻,风邪随气入于鼻内,搏于血气,邪正相击,气道不宣,故鼻痛。”症见鼻塞隐痛,口舌干燥等,治宜宣肺通窍,用藿香正气散、祛风通

  • 白睛飞血

    眼科病证。见梁翰芬《眼科学讲义》。即目飞血,详该条。

  • 黄巩丸

    见《景岳全书·外科钤》卷六十四。即蜡矾丸,见该条。

  • 陆仲安

    【生卒】:1882~1949【介绍】:北京市人。精内科,先后执业于北京、上海等地。曾任上海神州医学总会常务委员、上海中西疗养院董事。善用黄芪,有“陆黄芪”之称。孙中山先生患病,曾延其诊治,亦敬佩其学识

  • 重订诊家直诀

    见诊家直诀条。

  • 重台

    出《神农本草经》。为玄参之别名。详该条。

  • 袁坤厚

    【介绍】:元代医生。字淳古。益州(今四川成都)人。精通医学,任成都路(今四川成都)医学正,撰有《难经本旨》一书。

  • 橘叶栝蒌散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六方。橘叶二十片,栝蒌半个或一个,川芎、黄芩、栀子、连翘、煅石膏、柴胡、陈皮、青皮各一钱,生甘草五分。水煎,食远服,渣再煎服。治外吹乳,寒热已退而肿未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