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本草纲目》。为皂角刺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昙鸾条。
病名。《备急千金要方》卷五:“肠痫之为病,不动摇。”参痫条。
病证名。胎中受惊引起的一种痫证。元·曾世荣《活幼心书》:“胎痫者,因未产前,腹中被惊……或母为七情所伤,致伤胎气,儿生百日内是也。其症频频作搐,身热面青手足抽掣,牙关紧闭,腰直身僵,睛斜目闭,多啼不乳
出《本草纲目》。为紫河车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由癥瘕积聚而引起的腹部疼痛。小儿多由营卫俱虚,内则伤于乳食,血积则为癥,气聚则为瘕,停滞积久,故作腹痛。症见肚硬而胀,痛则身冷如冰,按之则痛甚,或有面黄肌瘦,腹有青筋,昼凉夜热,蒸潮无时,乳食
三十六黄之一。《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五脏积热,面赤,言语带邪,昏沉错乱,目中黄色,此是酒黄。灸后心、百会、下廉三处百壮。若惙气上喘,脉如屋漏,此候不治,如只大便下血,宜服泽泻汤方。”参见黄疸有关
病名。见《疡科准绳》卷四。即外踝疽。详附骨疽。
经穴别名。《圣济总录》:“下林,穴在上林下一夫。”所指即下巨虚,见该条。
见《景岳全书·妇人规》。即血热经行先期。详该条。